如何创新推进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?我市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给出的答案是:以开展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覆盖“百日攻坚行动”和“百日攻坚回头看”为载体,坚持建管并重,整体推进,开拓创新,努力探索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新思路,不断扩大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覆盖面,切实增强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。汕头“两新”组织跟随着党建工作和时代发展的步伐,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。
    目前,全市共有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1032个,其中,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822个,社会组织党组织210个;党员16597名,其中流动党员2203名;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0.33%,其中,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79.82%,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5.02 %,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。宜华(集团)公司党委被中组部评为“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,被省“两新”组织工委列为直接联系的党组织。西陇化工有限公司党支部等5个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被评为全省“两新”百强党组织。
    市委一贯重视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,从1996年起,陆续对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活动、新建立党组织、党建指导员联系员下拨专项经费,且力度不断加大。今年,市委建立以财政补贴为主、其他来源为辅的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,据测算,市、区(县)两级财政每年将投入约500万元,随着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,投入还将不断加大。我市开展“组织找党员、党员找组织”活动,促进流动党员亮身份,通过推荐和输送党员职工就业,发展新党员等多渠道、多形式壮大“两新”组织党的力量。一方面,通过流动党员流出地、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动,重点查找在本市、本区县、本镇街道流动的“两新”组织党员,各基层党组织查找外出打工党员情况,区别流入地分别造册,提供给流入地党组织作为找党员的线索,大大地促进了组织找党员的扎实开展。另一方面,为了方便党员找组织,我市积极搭建平台,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党组织,通过“老乡找老乡”的方式发现党员,把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员凝聚在一起,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发挥作用。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党支部,搭建党员教育交流的网络平台,把党组织建到党员“家里”,同时建立党代表网上工作室,积极发挥党代表在“百日攻坚行动”和“百日攻坚回头看”中服务党员、联系群众的作用。阶段来,全市新增“两新”组织党员1万多名。
    同时,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,创新组织设置形式,针对不同类型、不同性质的“两新”组织有区别地开展组建工作,采取单独建、联合建等形式,切实抓好组建扩面工作。建立区域性“两新”组织联合党组织,目前,各镇(街道)全面建立“两新”组织联合党组织,指导辖区内符合条件的“两新”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,及时地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,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。与此同时,依托行业管理,在行业、商业协会建立党组织,迅速有效地覆盖有党员但未建立党组织的会员单位。
    针对在企业中工作的本地农村党员不愿意离开村(社区)党组织,而外来的务工党员则不愿意显露身份,把组织关系迁到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或“两新”组织所在的村(社区)党组织等实际,我市采取“村企联建”、“党员过双重组织生活”的方法,以消除党员自身顾虑为突破口,有效破解“两新”组织组建难的难题。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也是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,对此,我市试点在金平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党支部、在潮南区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网络党支部等,有效地加强了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,把党支部建到流动党员的“家门口”和“家里面”。
    下阶段,我市还将不断加大领导、组建、创新、管理、保障、培训、宣传等方面的力度,积极在社区、楼宇等建立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,在社会组织登记时同步开展党的工作,对有条件的实现同步建立党组织。指导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,结合本地本单位特点,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,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 
    来源:汕头日报